让库车课堂“活”起来!宁波援疆教师在4500公里外这样实践“共享式”教育
交通广播 资讯      2025-07-16 16:26 20722

甬库同心,山海共融。2025年是宁波对口支援库车十五周年,也是第十一批宁波援疆干部人才进疆第三年。这不是单向的奔赴,而是跨越4500公里的双向应答——从东海之滨到大漠边陲,一批批援疆人用脚印在戈壁滩写下“甬能量”,一趟趟物流专列跨越千里,满载着宁波人民的深情厚谊。

从“物援”到“心连”,从“输血”到“造血”,“甬库在一起”是荒漠大棚里红艳欲滴的草莓,是库车校园里同步直播的宁波课堂,更是两地孩子共绘“我的家在中国”的蜡笔画。甬库同心,从来不是地理的奇迹,在广袤的新疆大地上,“援疆”二字已淬炼成“共绘新‘疆’来”的生命契约。

初夏,宁波广电集团广播民生中心采访团队来到库车,探寻宁波援疆新篇章,感受援疆工作的强劲脉动。

今天推出宁波对口支援库车15周年特别报道  ——《甬库同心十五载:共绘新“疆”来》第三篇


东海之滨的智慧星火

跨越山海点燃天山南麓的教育梦想


库车二中的援疆教师:

以文化为桥,以教学为引







“端午节,是咱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它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有趣的习俗。”库车二中高二(18)班的教室里,宁波援疆语文教师沈海红带着学生们走进了一个融合中原文化与多民族文化的“奇妙世界”。

随后,沈海红从讲台下拿出薰衣草、彩线、布料等材料,说道:“今天,我们要亲手制作一份特别的礼物——结合新疆薰衣草的葫芦香囊。”在沈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动手制作,将薰衣草装入葫芦形香囊中,再缝上五彩丝线。沈海红老师解释:“葫芦香囊寓意纳祥保平安,体现了中原文化与多民族文化的融合,以及现代文化与古代文化的包容与创新。”

在沈海红老师的课堂上,类似的文化融合活动并不少见。她将宁波的教学经验融入日常教学中,通过梳理探究、教学评一体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她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老师起主导作用的教学理念,观察学生,发现他们的优点,通过分角色朗读《雷雨》等课文,提升学生的文本理解和表达能力。

“我注意到,班上有位同学原本在语文课上容易犯困,但在参与《雷雨》分角色朗读活动后,他整个人都变得不一样了。”沈海红老师向记者提及了班上的一位男同学显著变化:“他告诉我,以前上语文课总觉得提不起劲,但那次扮演角色让他完全投入了进去。从那以后,他听课更加认真,对语文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

而另一位学生依力哈木同学,在与沈老师的互动中,也激发了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沈老师的课不仅让我学到了知识,更让我感受到了语文的魅力。将来,我也要做一名像沈老师这样的语文老师。”

看到学生们的积极变化,沈海红老师感慨:“这里的学生淳朴好学,我们互相学习,共同进步。这让我相信,选择来库车是值得的。”

与此同时,在高三(2)班的英语课堂上,来自宁波镇海中学的王俊杰老师正在讲台上授着课,教室后排坐着他的两位库车“徒弟”,认真记录着教学要点。这是宁波援疆“青蓝工程”中“传帮带”的日常一幕。

说起来到库车后的工作,王老师体会最深的就是“徒弟”们的认真劲儿:“库车的老师针对一堂英语课的设计,从教学内容的选择到教学方法的运用,每一个细节都反复推敲,有个老师甚至修改了五六次教案。教案定下后,再进行一次次示范讲课。我们努力通过让更多老师尝试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一起提高库车的教学质量。”



屏幕两端共成长:

宁波-库车特殊教育同步课堂





      周三下午3点,库车市启智学校的“我有一双勤劳的手”特色课程活动正在进行。孩子们有的专注地削着土豆皮,有的仔细摆放碗筷,还有的在老师帮助下整理图书角。教室前方的大屏幕上,实时连线着宁波达敏学校的课堂——那里的孩子们也在进行着同样的劳动实践。两地师生通过视频相互交流学习,课堂气氛融洽而热烈

“我们每个月都会教孩子们一项新的劳动技能,每次都通过视频与宁波达敏学校同步教学,这种持续性的同步教学,效果是实实在在的。”宁波达敏学校前来援疆的邬雅兰老师说。

她提到,启智学校的孩子们过去自理能力普遍较弱,连用勺子吃饭都需要家长全程照顾。而现在,他们开始能在家里帮父母做削土豆皮、整理衣服、洗碗等简单家务,在学校也能主动参与班级卫生工作。孩子们的自理能力和责任感,在持续的训练和两地互动中得到了显著增强。

“除了劳动课程,我们还和达敏学校同步连线开展了‘小小特奥会’项目。孩子们脸上的笑容更多了,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也更强了。”

“孩子们的进步都离不开宁波援疆老师和宁波达敏学校的帮助。”库车市启智学校书记郭静英书记满脸自豪地说,“不仅仅是孩子们,我们的老师也受益良多。”她告诉记者,启智学校已有两名老师成为教学新秀,一名成为骨干教师,还有一位老师去年参加了教育部的精品课评选并获奖。

“宁波援疆团队带来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宁波老师们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教学理念,更在教学方法和教学研究上给予了大量具体的指导和帮助。这种‘授人以渔’的帮扶,有效促进了本地教师的专业成长,为学校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基础。”


从“输血”到“造血”:

教育援疆的“宁波样本”





一直以来,教育援疆都是宁波援疆工作的重要发力点。”宁波市援疆指挥部党委副书记、副指挥长、纪委书记张杰介绍,“从最初的组团式援疆,到后来的全链式援疆,再到如今的共享式教育援疆,我们一直在探索更有效的帮扶方式。”

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援疆成效,宁波积极实施宁波教育援疆“百千万工程”三年“培英”计划,构建“1234”共享机制,依托甬库教育共享中心实现前后方师资、物资、课程、文化全方位共研共享。同时,开展甬库“百校联盟”教育共同体建设及城乡学校共进计划,助力受援地打造公平优质的教育体系,如今库车俨然成为南疆教育新高地。

据了解,2024年11月12日,宁波教育援疆“共享中心”正式启动,标志着宁波援疆教育迈上新台阶。该中心整合教育资源,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共建共享,助力库车教育质量提升。同时,它还将成为甬库教师交流合作的平台,借助远程教育和互联网技术,开展教育培训、教学研讨等活动,培养库车优秀教师队伍,形成可持续教育生态。

“在浙江省援疆指挥部‘青蓝工程’大比武中,宁波援疆教师指导的学员表现卓越,斩获一半以上一等奖,学生参加中高考也是成绩斐然。2025年高考,库车二中3名援疆教师所带的高三创新班收获清北上线8人的傲人成果;去年挂牌成立的库车宁波中学(库车三中)一本上线率飙升16.1%;援疆共享教师重点帮扶的库车四中本科率提升达10.2%。”张杰自豪地说。


张杰向记者展示了一段视频,画面中,维吾尔族小学生正用流利的国通语朗诵古诗。“如今,90%以上的学生都能说国通语,对中华文化有了较深入的认识和认同,展现出了良好的文化自信。”


通过云端教研师徒结对资源共建等举措,宁波优质教育资源在库车落地生根帮助库车培养了一批‘带不走’的优秀教师队伍,真正实现‘输血’与‘造血’并重。”张杰说。






声明:在宁波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作分享之用,如果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所标来源非第一原创,请联系我们审核处理。

相关新闻

土墙变金巷:龟兹小巷的共富新生

交通广播 9天前 22079

甬库连心“医”路情:为库车筑起“带不走”的健康屏障

交通广播 9天前 18043

中国体育彩票超级大乐透 第25079期开奖公告

新闻综合广播 9天前 1554

在宁波

为宁波人定制的APP

打开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