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第15期
各位听众、各位网友,大家好!早八点,欢迎各位准时锁定收听宁波广播舆论监督、民生服务栏目《阳光热线》。
新的一周,由宁波市直机关工委与宁波广播电视集团联合开办的融媒访谈节目《奔跑吧!效能先锋》又准时上线了,我们会在每周的周一邀请各机关单位的效能先锋代表走进直播间,分享他们的奋斗经历,回应听众及网友们的民生诉求,今天上线的是来自市生态海洋中心(市地质环境站)的各位嘉宾。
如果您有与地质灾害等相关问题需要咨询、维权、投诉、曝光,可以通过热线电话87001323或者在《宁波阳光热线》的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留言互动,分享你的想法、提出你的问题。
点击收听节目音频
先锋初登场
【主持人蒋博】有请我们的各位先锋上线、登场。
【郑涛鲤】大家好,我是宁波市自然资源生态修复和海洋管理服务中心(宁波市地质环境站)主任郑涛鲤,我们中心主要负责全市自然资源生态修复、海洋、地质灾害防治以及地质环境监测等行政辅助和技术支撑工作。很高兴来到《奔跑吧!效能先锋》,希望通过今天的交流,能让更多朋友了解地质灾害,掌握地质灾害防治相关知识。
【主持人蒋博】欢迎郑主任!
【赵团芝】主持人好,各位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宁波市自然资源生态修复和海洋管理服务中心(宁波市地质环境站)地质环境科科长赵团芝,很荣幸能够在这里跟大家一起交流。如果各位听众有地质环境监测、城市地质安全相关问题,我都可以为大家解答。
【主持人蒋博】欢迎赵科长!
【康利】主持人好,各位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宁波市自然资源生态修复和海洋管理服务中心(宁波市地质环境站)地质灾害防治科的工程师康利,很高兴来到《奔跑吧!效能先锋》,希望通过今天的交流,能让更多的朋友认识、了解地质灾害,帮助大家更好的防灾避险。
【主持人蒋博】欢迎康老师!
【章璇】主持人好,听众朋友们好,我是浙江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浙江省宁波地质院)地质灾害防治中心章璇,中心主要承担全市的地质灾害风险隐患巡查和排查技术指导、应急处置技术支撑和地灾防治知识宣传培训指导等“驻县进乡”工作。今天有幸来到这里,想和大家聊聊这些藏在山水间的安全隐患,还有咱们该怎么当好自己的安全防护员。
【主持人蒋博】欢迎章老师。接下来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我们将和各位效能先锋们一起对话地质灾害,共筑安全防线。
【主持人蒋博】安全,是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最朴素的愿望,也是城市发展最坚实的基石。然而,在我们赖以生存的这片土地上,潜藏着一些来自大自然的挑战——地质灾害,它就像悬在我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提醒着我们敬畏自然,科学防范。郑主任,我们宁波一般情况下常见的地质灾害有哪些呢?
【郑涛鲤】我市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4种,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面沉降。
前三种(崩塌、滑坡、泥石流)一般发生在山区,且在短时间内快速形成破坏力,具有发生突然、过程短暂、预测难度大等特点,我们称为突发性地质灾害,平时大家说的地质灾害,大多指的就是这三种。
地面沉降就不一样了,它是因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引发松散地层压缩所导致的地面高程降低的地质现象,属于缓变性地质灾害,一般发生在平原地区。
我市总体上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山地丘陵分布十分广泛,差不多占了陆地面积的60%。由于是滨海城市,每年都会受到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的侵袭,加上有些工程建设不太合理,在持续性、高强度的降雨条件下,岩石和山体含水量高,就像一块吸满水的海绵,重量逐渐增加,稳定性急剧下降,从而导致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易发、频发。另外,我市由于地下水超量开采,再加上敏感的滨海软土环境,曾引发了较为严重地面沉降灾害。总体上说,我市地质灾害的影响范围广,风险也不低。所以,地质灾害防治跟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紧紧连在一起,关系到大家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大家一定要重视起来,千万不能大意!
【主持人蒋博】“知险”是第一步,而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避险”和“治险”。在实际防治工作中,我们常听到这样的声音:预警“跑赢”灾害为何如此艰难?隐患点排查为何总像“大海捞针”?防治工程又面临哪些“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地质灾害防治绝非简单的“见招拆招”,其背后涉及复杂的自然规律、技术瓶颈与社会协同难题。郑主任,能否请您结合经验,为我们揭示当前我市地质灾害的影响因素以及防治工作中面临的突出难点?
【郑涛鲤】好的,主持人。就如我刚提到过的,地质灾害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大类。自然因素主要是指强降水,长时间的降雨或暴雨会导致土壤饱和,增加斜坡的不稳定性,从而引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人为因素主要是指工程活动,不合理的工程开挖、填埋、采矿等活动会改变地表和地下地质结构,增加地质灾害的风险,比如山区的切坡建房造成山体失稳、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导致地面沉降等。
因此,我市在地质灾害防治过程中,主要面临地质灾害识别难、预警难、治理难等问题。
【主持人蒋博】这些挑战,也正是我们需要积极面对并且去克服,当下,咱们是怎样织密“防护网”,通过哪些“组合拳”筑牢这道生命防线呢?
【郑涛鲤】我们开展的工作主要可以分为四个方面:
第一,动态排查,摸清灾害家底。我们持续开展地质调查和乡镇详查,全面排查地质灾害风险。目前已完成19个区域地质调查图幅、45个乡镇地质灾害风险详查,全市共划定604处风险防范区、14处隐患点,并明确2370平方公里的地面沉降易发区范围。
第二,立体监测,预警更精更准。围绕早识别、准预警目标,我们打造了覆盖“山区+城区”的动态监测网:在山区, 针对崩塌、滑坡、泥石流,建成800多个专业监测点(含1400多套设备),对604个风险防范区实现雨量监测全覆盖;在城区, 针对地面沉降,布设了989个监测设施,监测密度达75个/百平方公里,领跑国内同类城市。
第三,夯实基础,构建应急体系。全市组建了600余人的群测群防员+“驻县进乡”地质队员的基层防灾队伍,明确全流程责任分工,每年组织培训和应急演练,形成了完善的突发地质灾害防御应急体系。
第四,数智赋能,提升防控效能。开发了“城地智安”、“城地智服”、“地灾智防”等应用场景。1708台在线设备接入应用场景,运用大数据分析,率先实现“山区+城市”一体化风险监测预警,信息实时推送共享,大大提升了防控效率。
【主持人蒋博】从“防患于未然”的监测预警,到“化险为夷”的工程治理,这套“组合拳”正在悄然改变着我们的安全底色。目前取得了那些成效呢?
【郑涛鲤】近年来,经过全市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参与和不懈努力,我市地质灾害总体形势平稳,主要成效体现在以下3方面:
第一是地质灾害隐患大幅减少。通过“存量清零+增量严控”策略,我们逐步开展存量隐患点综合治理,并推广“即查即治、动态清零”模式。经过多年来的不懈努力,我市存量地质灾害隐患点已从最多时候的283个降低至目前14个,减少受威胁群众2001户5932人,计划今年完成治理清零,并持续落实新增隐患点动态清零,从根源上消除风险隐患。
第二是地质灾害防御有力有效。据不完全统计,近二十年来,宁波发生大大小小地质灾害不少于1千余起(以小型为主),我们通过实时监测、及时预警,协助属地做好提前撤、及时撤、果断撤,最大程度减小灾害损失,成功实现连续19年地质灾害“零伤亡”纪录。
第三是地面沉降得到基本控制。通过实施一系列措施,我市地面沉降防控取得了“两减一升”的良好成效,中心城区地面沉降速率减至每年8毫米以内,新发生的面积也同比减少。地下水逐步回升接近天然状态,地下水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主持人蒋博】如果说突发性地质灾害是“急性病”,那么缓慢蚕食城市基底的地面沉降更像是“慢性病”。赵科长,你们在日常的工作当中对于地面沉降这种现象是不是会有比较强的敏感性?
【赵团芝】是的,主持人。我们中心是地面沉降防控的专业部门,早在1964年,宁波其实就已经显现了地面沉降迹象,只是刚开始沉降量很小,并没有引起大家的关注。在上个世纪70年代我们在城区开展地面高程水准测量时,发现高程测量闭合差出现了问题,始终无法闭合,于是我们就多方面查找原因,最终发现是地面沉降在从中作祟。同一时期,地面沉降也开始兴风作浪,三江口沿江两岸多次大潮水越过防洪堤岸,造成当时的码头、仓库、工厂和居民区不同程度受淹。所以,每当地下水位大幅下降、台风暴雨期间城市积水内涝的时候,我们都能第一时间作出专业响应,这种专业敏感性来自我们数十年的专业积淀。
【主持人蒋博】在发现地面沉降之后,我们做了哪些工作?
【赵团芝】首先,要寻找“病因”。经过大量专业调查发现,地下水超量开采是引发区域性地面沉降的直接原因,这也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首要原因。上个世纪70年代老城区有地下水开采井高达200多眼,年开采量近900万方,主要用于纺织企业空调冷却等工业用水。原和丰纱厂当时也有20多眼地下水开采井,年开采量占城区总开采量的十分之一,所以和丰纱厂就是地面沉降最厉害的区域。
其次,要精准“开方”。找到“病因”后,我们提出了控制地下水开采,从源头遏制地面沉降发生发展的良策。早在1986年,我们就提出地下水要控制开采,在地下水限采的同时,还积极指导企业开展地下水人工回灌,通过夏天采、冬天灌,实现年内用水平衡;2000年,我们编制了《宁波市区地下水开采井封存技术方案》,为关停城区地下水开采井提供支撑;到2008年底,协同完成城区所有地下水开采井封存,实现了城区地下水零开采。
最后,要定期“体检”。布网监测是事前发现地面沉降最有效的方式。所以,从1983年以来,我们在和丰纱厂对面,建设了全省首个、全国第三个地面沉降监测中心,从此开启了长达42年的地下水动态监测、土体变形观测及地面水准测量。截至目前,该区域地下水位明显回升,地面沉降速率也显著减缓。原和丰纱厂沉降速率从1985年的35.5毫米/年,降至2008年后的3-5毫米/年。
【主持人蒋博】在与地面沉降长达42年的防控过程中,宁波具体都有哪些措施,成效又如何呢?
【赵团芝】宁波属于经济发达、人口较多的新兴特大城市,但厚层软土及砂粉性土等不良地质条件广泛发育,地下水不合理利用、大规模城市化建设等引发的地面沉降长期威胁着这座低海拔城市的安全发展。针对不同时期地面沉降发展态势及防控要求,我们抓住了国家级示范区、部级科创平台等创建机遇期,主动探索软土地区地面沉降形成机理、完善滨海城市“空-地-深”一体化地面沉降综合监测网络、建立滨海城市地面沉降风险区划和防控体系、搭建地面沉降数字化监控平台等,形成了一批全省领跑、全国争先的实践成果,推动我市区域地下水动态与地面沉降综合监测成为全省排头兵、跻身全国第一方阵,借助数字化改革赋能城市地质安全风险监测预警成为全国先行者。
我们这些工作辅助了党委政府关于城市运行安全的决策部署,支撑了全国首个地市级的地面沉降防控政策的出台,服务了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保障了重大工程建设以及重大基础设施运维,发挥了社会服务功能。同时,也助推我市入选城市地质安全国家试点,成功承办了全国城市地质安全风险调查与区划试点推进会。
【主持人蒋博】哪些区域在哪些时间段容易发生地质灾害?我们又是如何用“五级群测群防”这张网,把专业力量送进山沟,让敲得响的铜锣、报得准的险情,成为守护万家灯火的“神经末梢”?
【康利】我市地质灾害空间上主要分布在奉化、余姚、宁海等低山丘陵地区,时间上主要集中在梅汛期和台汛期,日降雨量 50 毫米以上或连续大雨 3 天以上、过程降雨量大于100毫米时段,以及发生强降雨至雨后 48 小时等时段。
在汛期,我们根据实况雨量和预报雨量,开展地质灾害等级预报,并通过网络、电话、短信等渠道发布预报结果,为防灾决策提供技术支撑。根据实况雨量,对风险防范区,在汛期开展7×24小时实时预警,逐小时滚动比对,当达到或超过降雨阈值时,及时预警,并通过“地灾智防”APP向群测群防员和“驻县进乡”地质队员发送地灾预警信息。
群测群防员和“驻县进乡”地质队员通过电话、短信、“地灾智防”APP等渠道接收到预警信息后,及时开展实地隐患巡检排查,识别异常立即报警。
【主持人蒋博】驻县进乡地质队员又是一支怎么样的队伍,他们在地灾防治中又发挥怎么样的作用呢?我们有请章璇老师上线。
【章璇】好的,主持人,我们省水文队(省宁波地质院)是浙江省地质院所属的驻甬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作为地质灾害防治专业技术力量,核心职责就是用地质专业知识为地方“把脉问诊”,从日常的风险隐患排查,到灾害发生时的应急处置,再到防灾知识的普及,始终围绕“守护群众安全、支撑地方发展”两个核心。比如,在2023年杜苏芮台风期间,7月28日上午9点,市局对宁海县发布了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高的红色预警,上午11点,宁海县资规局接到深甽镇龙宫村村民反映,穿村一条乡道沿路山坡发现裂缝,立即组织会商研判,并采纳了驻县进乡地质队员现场调查建议,及时组织转移该疑似滑坡点下方村民。到下午3点,裂缝扩大,临空一侧岩土发生滑塌。出现地质灾害险情后,我们队员又随即会同资规局第一时间奔赴现场,连夜开展调查,提出封闭警示、危险区划定、裂缝覆盖、专人巡查等进一步应急处置建议,为政府决策提供了充分的技术支撑。由于基层人员发现及时,人员撤离迅速,避免了4户6人可能因灾伤亡,成功避险。这种群众与专家结合的基层防灾支撑保障模式,成效显著,让“看得见的风险”变成“能避开的风险”。
【主持人蒋博】有些灾害是突如其来的,很难扼杀在摇篮里,比如台风。大伙儿可能还记得宁波的几场大暴雨,像2013年的“菲特”台风、2019年的“利奇马”台风,降雨量都是百年一遇。强降雨是极易引发地质灾害的。那么在台风期间,我们是如何积极应对,如何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的呢?
【章璇】宁波处于沿海地区,常受台风侵袭,台风带来大风和强降雨,饱和了山体和形成大的水流,是诱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和重要因素,所以,这个时段是突发性地质灾害频发高发时段。如“菲特”期间,全市共发生地质灾害300余起,“利奇马”期间,鄞州东吴镇天童寺发生群发性泥石流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500万元,威胁财产4000万元。为了全面防御台风期间地质灾害,宁波市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联合我们专业单位,围绕“早准备、早发现、早处理”,从预警到排查,从转移群众到现场处置,一环扣一环地盯着地质灾害,就是要把风险降到最低。我就拿天童寺泥石流的处置情况为例,给大家具体说说地质灾害发生后,我们是怎么应对的。
2019年8月,受超强台风“利奇马”带来的持续特大暴雨影响,天童寺周边由山洪引发泥石流,瞬间淹没寺院部分区域, 接到消息后,我们派出地质灾害技术组与无人机航测小队,第一时间进驻天童寺开展应急调查与指导处置。经初步调查,该地质灾害为一起强降雨诱发的大型泥石流,泥石流规模达到2万方,冲毁西围墙约40米,部分掩埋寺内放生池,寺院部分建筑受损,林场管理用房和国家森林公园公益林部分冲毁,庆幸未造成人员伤亡,但仍存在再次爆发的可能。根据调查和研判结果,现场指挥部立刻开展应急处置,第一时间划定危险区范围,撤离相关受威胁对象,同时联合多方力量积极组织应急抢险,采用沙袋围挡、临时排水等措施控制险情,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也使得这座千年古刹在此次地质灾害中得以保全,避免遭到更大的毁坏。
【主持人蒋博】对,你刚刚提到的天童寺的这场地质灾害当时也是引发了很多人的关注和担忧,这场地质灾害的成因是什么?灾后重建工作又是如何展开的?
【章璇】通过灾后详细调查,这一起地质灾害的成因具有复合性:在地质方面,山体表部覆盖层比较厚,沟床残留较多碎块石,给泥石流启动提供了丰富物质来源;地形上,寺院三面环山的"簸箕状"地形加剧了汇水冲击;在台风期特大暴雨的激发作用下,大量汇聚水流席卷沿途的松散固体物质,由坡顶附近启动沿沟谷直冲而下,爆发泥石流。该区域虽建有截洪沟等设施,但应对百年一遇的暴雨仍显不足。灾后,政府投入经费实施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工程,按危险性将流域划分为3个治理区,在下游堆积区进行加固防止进一步滑动,对中下游流通区进行沟道疏通增设多道拦挡坝,在上游形成区开展植被恢复减少碎石泥土的来源。
当前天童寺周边已建成"综合治理+专业监测+群测群防"的多重防控体系,泥石流监测预警装置可实时感知雨量及地表位移,治理效果在2022年“梅花”台风强降雨防御中得到有效验证。
【主持人蒋博】宁波地区主要的地质灾害除了崩塌、泥石流,还有山体滑坡。在滑坡工程治理方面,咱们有没有一些比较典型的案例呢?
【康利】宁海桑洲镇南岭村的滑坡治理工作就是一个典型案例。每年的阳春三月,宁海桑洲的油菜花梯田都是一道靓丽的风景,吸引了众多游客。而油菜花田所在的南岭村南山章、六峰和屿东村江下三处滑坡,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发现明显的滑坡变形特征,主要是地表裂缝及建筑物开裂,地表裂缝多数在百米以上,曾被列入整村搬迁计划。但是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特别是南山章村通过招商引资和自主建设,以花为媒,以茶为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引进民宿经济,此时若再推行搬迁,不仅意味着数百户村民们要舍弃祖辈居住的老宅,更可能让蓬勃发展的乡村旅游戛然而止,这让搬迁工作陷入了两难。为了破解大体量搬迁难实施和传统工程治理难度大的问题,省水文队联合浙江大学提出了“虹吸排水”综合治理方案,对比传统的加固治理方案节约资金约1亿元,同时,结合当地的地灾工程治理,我们会同宁海县人民政府共建了宁波市地质灾害科普馆(宁海馆),加上当地的油菜花等旅游资源,催生出“科普研学 + 田园观光”的旅游模式,使其成为网红打卡点,赋能文旅产业升级。
【主持人蒋博】这是把南岭村治灾的“真功夫”,浓缩进了一座防灾“藏经阁”啊!能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这座建在地灾工程治理一线的宁波市地质灾害科普馆(宁海馆)吗?
【康利】好的,主持人。我们建设地质灾害科普馆的初衷是为了增加公众对基础地质、地质灾害防治等相关知识的了解,提高防灾减灾意识,进一步有效防范地质灾害风险。
展馆占地面积约500平米,巧妙的利用高度视觉化、互动化的方式,生动阐述了宇宙大爆炸、元素诞生、地月关系、地球内部结构、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综合治理典型案例以及宁波(宁海)独特的地质文化等内容,可以让每个普通人都能看得懂,学得会。
自3月25日开馆以来,科普馆累计接到电话预约60余次,累计接待参访游客2800余人次,开展多场特色科普活动。已有宁波市区、宁海、象山,台州等地的多家企事业单位、团体来馆举行党建、团建活动,也有多家青少年宫、幼儿园、教育机构等把地质灾害科普馆纳入研学行程。特别是面向青少年群体,通过趣味互动和实地观察,有效提升了年轻一代的地质灾害防范意识。
其实,我们最终想把科普馆打造成不仅是一个传播知识的场所,更是一个凝聚共识、推动社会共同参与防灾减灾工作的桥梁,希望能通过这一平台,让更多人了解地质灾害,掌握科学的防灾减灾方法,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主持人蒋博】对桑州镇的山体滑坡,有宁波市地质灾害科普馆(宁海馆)作为科普教育的重要载体。对于地面沉降,我市有类似的科普教育基地吗?
【赵团芝】有的,我们这个基地全称叫宁波市地质环境科普教育基地,位于鄞州区江东北路456号,目前加挂了自然资源部浙江沿海城市地质安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华东地质科技创新中心宁波野外观测站、宁波市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大课堂资源基地及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实习基地,已成为宁波市地下水和地面沉降综合监测站点、地学知识科普宣传阵地,以及自然资源部门对外展示窗口。在这里也诚挚地邀请广大听众朋友有空可以带着小朋友们到基地参观,了解地学科普知识。
【主持人蒋博】防灾如同撑伞,提前认知才能遮风挡雨。此刻,我们邀请您成为“安全共建者”。无论是现场的朋友,还是屏幕前的观众们,如果发现身边存在安全隐患怎么办?如何预防地质灾害?或是想要进一步了解几家科普教育基地,都可以拨打直播热线87001323或者在宁波阳光热线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后台留言提问。
【听众来电】主持人好!我老家是在余姚鹿亭乡龙溪村,尽管我现在在城市生活了,但爸妈还住在哪,他们住习惯了也不想搬出来,但关键是每到雨季我最担心的就是山体滑坡,所以我想问问怎么提前发现山体滑坡的迹象?
【章璇】主持人,我来回答。
鹿亭乡大部分是属于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和中易发区,这里地质灾害以崩塌和滑坡为主,可以看看你们村里是不是有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的牌子,你家房子是不是在影响范围内,雨季要密切关注预警通知,并且熟悉撤离路线。另外,提前发现山体滑坡可以关注以下这些迹象:第一,看山坡有没有“裂口子”,就是看山坡上的土体、岩石有没有出现裂缝,尤其是原本完整的坡面出现新裂缝,或者旧裂缝突然变大、变宽,这是山体在“拉警报”;第二,瞧坡脚是不是“闹水灾",本来干巴巴的坡底,突然冒出水来,水还特别浑浊,带着泥点子;或者看见坡脚一小块一小块往下掉土、塌石头,这就是山体滑坡的“前奏”,赶紧躲远点;第三,听山里有没有“怪动静”:夜里或者四下安静的时候,要是听到山上传来“咕噜咕噜”滚石头、“刺啦刺啦”磨土的声音,别犹豫,要马上撤离并报告相关部门。
【网友互动】刚才老师们也说了,地质灾害存在突发性的特性。我很喜欢徒步,也经常会和一些朋友户外活动,如果突然遇到危险,比如山体滑坡。报警等待救援来不及啊。第一时间肯定是考虑自救,对吧!具体要怎么做呢?
【章璇】好的,主持人。遇到滑坡灾害如何自救,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很实用。滑坡自救有六个要点,我建议大家可以拿笔记一下。
第一,保持冷静,立即向滑坡两侧的高处逃生,就像爬楼梯一样,往两侧地势高的地方冲。第二,千万不要顺坡跑。顺坡向上或向下跑都不行。别说你跑不过它,苏炳添都不敢说自己能跑得过。第三,不要躲在陡坡下。滑坡时,附近的斜坡就像定时炸弹,随时可能接着塌,陡坡下不安全。第四,护好脑袋,逃跑时记得要护住头和脖子,滑坡时石头、树枝到处乱飞,护住要害才能少受伤!第五,如果实在来不及跑,就近找棵粗壮的大树或其他固定物死死抱住。第六,滑坡停了也别放松,检查下伤势,赶紧向更安全的地带转移。
宁波市地质灾害科普馆(宁海馆)设有专门的地质灾害逃生技巧学习区,以及沉浸式互动答题挑战,帮助大家学习掌握正确逃生技巧。
【听众来电】我对你们刚才说到的几个科普馆蛮有兴趣,暑假想带孩子去学习一下,还有他几个玩得好的同学,大概四五个家庭自己开车过去。想问一下地质灾害科普馆暑假期间每天的开放时间,还有是否要提前预约?
【康利】好的。宁波市地质灾害科普馆(宁海馆)由于地处山区,目前采用工作日预约制,周末及法定节假日正常开放的参观模式。也就是每周一闭馆维护,周二至周五参观需要提前预约,周六和周日参观无需预约。每天的开放时间为上午的9:00至11:30,下午13:00到16:00。
预约和参观都是免费的。讲解服务目前也是免费的,但讲解服务只对10人以上的团队开放。刚才这位市民提到有四五个家庭自驾游,如果人数超过十人,可以以团队的形式提前预约免费讲解服务。预约电话:0574-89075250。
【主持人蒋博】连续十九年实现地质灾害“零伤亡”的防灾目标实在不易,深刻体现了我们自然资源规划部门的科学有效的防控能力和生命至上的责任担当。节目的最后,再次有请郑主任上线,未来我们宁波市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有哪些规划与愿景呢?
【郑涛鲤】好的,主持人。非常感谢节目提供这样一个交流的机会。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是城市安全发展的重要基石。面向未来,我们将紧紧围绕“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科学谋划宁波市地质灾害防治“十五五”规划,进一步加强风险调查评价、提升监测预警水平、健全防灾应急体系,织密织细山区+城市地质灾害安全风险防控一张网。到2030年,全面建成与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相匹配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形成全域覆盖、智能预警、高效协同、科学防控的地灾防治新格局,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最后我想说,地质灾害防治关乎我们每个人自身的生命财产安全,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参与和支持。希望大家可以主动增强地质灾害防灾意识、掌握避险常识,自觉爱护监测设施,避免乱挖乱采、切坡建房等行为,共同筑牢防灾减灾的安全防线。谢谢大家!
【主持人蒋博】好的,感谢郑主任的介绍!也感谢各位嘉宾做客今天的节目。
如果您还有其他关于地质灾害等方面的问题,欢迎随时关注【宁波阳光热线】微信公众号、视频号,下期节目,来上线的单位是市应急管理局,将和各位共同关注汛期应急等相关问题,每周一早八点锁定《阳光热线》,让我们一起为效能先锋点赞,为宁波高质量发展助力!感谢收听,我们下期再见!
【往期节目】
《阳光热线—奔跑吧!效能先锋》2025年第14期:打赢蓝天保卫战之移动源污染治理
声明:在宁波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作分享之用,如果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所标来源非第一原创,请联系我们审核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