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20日,在宁波第六医院的住院部护士站,一束娇艳的鲜花被轻轻递到14岁的叶丽娜·木沙巴衣手中。女孩坐在轮椅上,腿上带着笨重的支架,脸上却洋溢着灿烂的笑容。身旁的母亲不会说普通话,不停地点头,眼里满是感激。这一天,鄞州“微光”慈善义工大队的5名义工,正在用行动为这对新疆母女铺就一条充满温情的回家路。
叶丽娜·木沙巴衣是一位来自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昭苏县的哈萨克族女孩,她的双手先天性畸形,右侧马蹄内翻足畸形。不久前,她在宁波第六医院成功接受了右马蹄内翻足矫正术。15天的住院时光里,医护人员的悉心照料让她离“正常行走”的梦想又近了一步。如今术后恢复平稳,只待两个月后拆除外固定支架,便能重新迈开脚步。
返程的日子到了,可难题摆在眼前:叶丽娜行动不便需坐轮椅,母亲又不懂普通话,从医院到机场的这段路,成了母女俩最犯难的事。这时,医院联系到了鄞州区“微光”慈善义工大队——这支以“微小善行,汇聚温暖”为信念的队伍,正准备启动他们的陪诊新项目,而这对母女,成了项目的首位服务对象。
下午,5名微光义工按时来到了住院部,母女俩已经收拾好行李,在护士站等待了。当义工将鲜花送到叶丽娜手中时,女孩眼中闪过惊喜,连声说“谢谢”,母亲在一旁连连点头,用手势比划着,仿佛在说“麻烦你们了”。义工们蹲下来,轻声询问着她的身体状况,核对航班信息时更是反复确认,生怕出一点差错。
临行前,主治医生姚主任和护士长特意赶来送行,15天的朝夕相处,他们早已成了女孩心里最亲近的人。“丫头,回去好好休息,”姚主任轻轻拍了拍叶丽娜的肩膀,语气里满是关切,“千万不要心急,慢慢适应,等彻底养好了再走路,知道吗?”叶丽娜用力点头,眼眶微微发红,拉着护士长的手不肯松开。护士长笑着揉了揉她的头发:“等你中考完,我们还等着你来做手部手术呢,到时候一定更漂亮。”
一切准备就绪,义工们帮忙推着轮椅,拖着行李来到了停车场。女义工小心翼翼地搀扶着叶丽娜上车,保护着腿上的支架,不能磕着碰着;男义工则麻利地将轮椅、拐杖和行李搬上车,确保每一样物品都安置妥当。
车子缓缓驶离医院时,叶丽娜从车窗里探出头,用力挥着小手。医生护士们也笑着挥手回应。阳光透过车窗洒在女孩脸上,那笑容里,有着对家乡的期盼,更有着对宁波的不舍。
一路平稳抵达机场,义工们帮助母女俩办理好值机、托运,又合力将她们送到“阳光志愿者”服务站,仔细交接了所有注意事项。看着母女俩在机场志愿者的引导下走向登机口,“微光”义工们才松了口气。
这趟护送,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藏着最动人的细节。从医护与患者间的温情叮嘱,到义工们搬运轮椅时的小心翼翼;从与母亲交流时的耐心比划,到告别时的温暖挥手……义工们用最朴素的行动,让“微光”陪诊项目首次落地。他们每一份微小的善意,都在汇聚成照亮他人前路的光。而这束光,此刻正随着叶丽娜的航班,飞向遥远的新疆,也照亮了更多人心中那片名为“善意”的角落。
通讯员:龚静 谢丽娜
声明:在宁波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作分享之用,如果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所标来源非第一原创,请联系我们审核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