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八十年的“重逢”—— 八旬老人再见“二十一岁哥哥”——志愿者画像让八十余载的思念有了模样
新闻综合广播      2025-08-23 16:14 2844

一张跨越八十年的画像,让89岁的陈其安老人终于再次“见”到了哥哥。1943年,21岁的陈纪先烈士在抗日战斗中牺牲,形象永远定格在年轻岁月。今天上午,来自余姚四明红志愿服务队的画家张,刚刚完成对陈纪先烈士的形象还原。便带着这幅亲手绘制的画像,专程赶到陈其安住处

夏日的余姚市朗霞村颐天园养老服务中心,蝉声阵阵,日光透过老屋的木窗,照在陈其安老人的脸上。他慢慢展开一幅彩色画像,目光久久停留——画中的年轻人分头、方脸、大耳,眼神明亮,正是他8岁时记忆中的哥哥陈纪先。

“像,真像……哥哥啊,我终于又见到你了……”老人喃喃说着,手指轻抚画像上那张年轻的脸庞,盯着画像看了很久很久,笑着笑着,眼泪却已决堤他说,自己晚年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再看哥哥一眼”。而这个愿望,终于在今天,以一种他从未想过的方式实现了。“非常感谢……让我又重新看到了哥哥。”他说。

窗外树影婆娑,仿佛时光倒流。那一刻,21岁的陈纪先,终于穿越战火与岁月,回到89岁的弟弟面前。

“作为一名画家,能够用画笔让烈士‘回家’,让亲人‘重逢’,是我莫大的荣幸。”张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为了准确还原陈纪先烈士的形象,他不仅反复聆听陈其安老人的描述,还专门为老人画了肖像,从面部骨骼特征中寻找兄弟间的遗传相似点。“最难的是将21岁的青年与89岁的老人的记忆对接,要通过弟弟的叙述和面貌特征,反向推演出哥哥年轻时的模样。”

时间回溯至1943年12月22日。浙东抗日根据地余上自卫大队第二中队在夏王宅村附近与日伪军发生遭遇战。为掩护主力撤退,其中有15名战士英勇牺牲,其中就包括时年21岁的陈纪先。战后,当地群众将烈士遗体合葬,立碑称为“抗日英烈十五同志墓”。

由于历史条件所限,陈纪先烈士虽留有姓名,却无照片存世,家庭地址也一度缺失。而他那年仅8岁的弟弟陈其安,则带着对哥哥模糊而珍贵的记忆,走过了整整八十一个春秋。

“他耳朵大,眼睛细长,个子高,很英俊……理的是大分头。”尽管已年至耄耋,陈其安对哥哥的容貌记忆依然清晰。正是依据这些特征,以及通过对陈其安本人面貌的写生参考,画家张钟一笔一画重构出陈纪先烈士21岁的模样。

“创作烈士画像不同于普通人物写生,每一个细节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和一个家庭的思念。”张说,他虽然擅长速写写生,但完成这批烈士画像用了十几天时间,前期需要大量走访、查阅史料和素描准备,“真正动笔绘制每幅画像大约需要半小时,但前期准备工作却需要数倍的时间”。 除了陈纪先烈士外,张还根据历史照片为童遵孝、朱敬之等其他几位烈士绘制了彩色画像,让英雄的形象更加鲜活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如今,在全佳桥村,民兵和志愿者八十多年来始终守护着这座烈士墓,并持续寻访核实烈士身份。截至目前,15位烈士中已有12人身份得到确认,而寻亲行动仍在继续。


声明:在宁波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作分享之用,如果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所标来源非第一原创,请联系我们审核处理。

相关新闻

车辆突然在高速隧道中起火,如何处置?

交通广播 8天前 6254

滩涂遇险,有时候“趴着”比“奔跑”更有用

交通广播 8天前 6559

“桥海杯”围棋联赛第六轮:“本手道”队客场 4:0 完胜“博洋家纺”队,稳居榜首​

新闻综合广播 9天前 16977

在宁波

为宁波人定制的APP

打开APP